第1节 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
返回A.非竞争性抑制剂降低酶活性的机理与高温、低温对酶活性抑制的机理相同
B.据图可推测,竞争性抑制剂与底物具有类似结构而与底物竞争酶的活性位点
C.底物浓度相对值大于15时,限制曲线甲酶促反应速率的主要因素是酶浓度
D.曲线乙和曲线丙分别是在酶中添加了竞争性抑制剂和非竞争性抑制剂的结果
酶 |
半胱氨酸(Cys)的位置和数目 |
二硫键数目 |
Tm(℃) |
野生型T4溶菌酶 |
Cys51,Cys97 |
无 |
41.9 |
突变酶C |
Cys21,Cys143 |
1 |
52.9 |
突变酶F |
Cys3,Cys9,Cys21,Cys142,Cys164 |
2 |
65.5 |
A.突变酶F的最适温度为65.5 ℃
B.突变酶C的热稳定性提高与半胱氨酸的数目有关
C.突变酶中二硫键的形成与半胱氨酸的位置无关
D.溶菌酶热稳定性的提高可能与空间结构的改变有关
实验材料:直径4 cm、厚度0.5 cm的马铃薯块茎圆片若干,随机平均分为三组。
实验步骤:
组别 步骤 |
第1组 |
第2组 |
第3组 |
1 mol/L的HCl溶液 |
浸泡5 min |
— |
— |
1 mol/L的NaOH溶液 |
— |
① |
— |
蒸馏水 |
— |
— |
浸泡5 min |
取出后,用吸水纸吸去马铃薯块茎圆片上多余的液体 |
|||
3%的过氧化氢溶液 |
5滴 |
5滴 |
5滴 |
及时观察现象 |
第1、2组马铃薯块茎圆片 上均无气泡产生 |
② |
请分析回答:
(1)表格中的①是_________,②是__________。
(2)该实验的无关变量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至少写出两项)。
(3)及时观察时,第1、2组马铃薯块茎圆片上均无气泡产生,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放置几分钟后,该组同学发现第3组马铃薯块茎圆片上基本无气泡继续产生,第1、2组马铃薯块茎圆片上竟然有少量气泡产生。请分析:第3组基本无气泡继续产生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第1、2组有少量气泡产生的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一点即可)。
(1)实验1、2、3中的自变量分别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实验1的目的是探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实验2探究了过氧化氢溶液的浓度对酶促反应速率的影响,该实验的结果显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c段O2产生速率不再增大的原因最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
(4)实验3的结果显示,过氧化氢酶的最适pH为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还证实,当pH小于d或大于f时,过氧化氢酶的活性将永久丧失,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图甲中T0为淀粉酶的最适温度
②图甲中Ta、Tb时淀粉酶催化效率极低的原理不同
③图乙中Tb~Tc麦芽糖积累量相同说明此时酶活性最高
④图乙中A点对应的温度为T0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