伞形花科(Umbelliferae),右图为伞形科植物鸭儿芹的茎叶。学名CryptotaeniajaponicaHassk.,又名三叶,野蜀葵。染色体2n=2x=22。朝鲜、中国、日本和北美洲的东部地区都有广泛的分布。是日本重要的栽培蔬菜之一。食用柔嫩的茎叶,有特殊的风味,主要用作汤料或作成“色拉”菜生食。中医学认为,全株可入药,对身体虚弱,尿闭及肿毒等症有疗效。
多年生草本,高20-100厘米。主根短,侧根多数,细长。茎直立,光滑,有分枝。表面有时略带淡紫色。基生叶或上部叶有柄,叶柄长5-20厘米,叶鞘边缘膜质;叶片轮廓三角形至广卵形,长2-14厘米,宽3-17厘米,通常为3小叶;中间小叶片呈菱状倒卵形或心形,长2-14厘米,宽1.5-10厘米,顶端短尖,基部楔形;两侧小叶片斜倒卵形至长卵形,长1.5-13厘米,宽1-7厘米,近无柄,所有的小叶片边缘有不规则的尖锐重锯齿,表面绿色,背面淡绿色,两面叶脉隆起,最上部的茎生叶近无柄,小叶片呈卵状披针形至窄披针形,边缘有锯齿。复伞形花序呈圆锥状,花序梗不等长,总苞片1,呈线形或钻形,长4-10毫米,宽0.5-1.5毫米;伞辐2-3,不等长,长5-35毫米;小总苞片1-3,长2-3毫米,宽不及1毫米。小伞形花序有花2-4;花柄极不等长;萼齿细小,呈三角形;花瓣白色,倒卵形,长1-1.2毫米,宽约1毫米,顶端有内折的小舌片;花丝短于花瓣,花药卵圆形,长约0.3毫米;花柱基圆锥形,花柱短,直立。分生果线状长圆形,长4-6毫米,宽2-2.5毫米,合生面略收缩,胚乳腹面近平直,每棱槽内有油管1-3,合生面油管4。花期4-5月,果期6-10月。
产河北、安徽、江苏、浙江、福建、江西、广东、广西、湖北、湖南、山西、陕西、甘肃、四川、贵州、云南。通常生于海拔200-2400米的山地、山沟及林下较阴湿的地区。分布于朝鲜、日本。
温馨提示:点击图片可查看大图,支持键盘的←和→方向键翻页 共有图片 7 幅
温馨提示:点击图片可查看大图,支持键盘的←和→方向键翻页 共有图片 7 幅
- 全草入药,治虚弱,尿闭及肿毒等,民间有用全草捣烂外敷治蛇咬伤。种子含油约22%,可用于制肥皂和油漆。
全草(鸭儿芹):辛、苦,平。消炎清热,解毒,活血消肿。用于肺热咳喘,肺痈,淋证,疝气,风火牙痛,痈疽疔肿,缠腰火丹,皮肤瘙痒。果实:辛,温。消积顺气。用于消化不良。根:辛,温。发表散寒,止咳化痰。用于风寒感冒,呛咳,跌打损伤。
化学成分:含挥发油,其中有:异丙叉丙酮、异丙烯基丙酮、甲基异丁基甲酮、α-及β-蒎烯、莰烯、β-月桂烯、二戊烯、对-聚伞花素以及γ-松油烯、异松油烯、反式β-罗勒烯。
营养价值:鸭儿芹以采摘嫩苗及嫩茎叶作蔬菜,具有特殊的芳香味,翠绿,纯真,营养丰富。每100克嫩苗及嫩茎叶的鲜品中含蛋白质1.1克,脂肪2.6克,维生素A 100国际单位,维生素B1 0.04毫克,维生素B2 0.02毫克,维生素C 9毫克,钙44毫克,磷38毫克,铁0.8克。维生素含量较高,铁的含量特高。鸭儿芹全草入药,活血祛瘀,镇痛止痒,主治跌打损伤,皮肤瘙痒症;中医学还认为,鸭儿芹对身体虚弱,尿闭及肿毒等症有疗效。
药用价值:消炎,解毒,活血,消肿。治肺炎,肺脓肿,淋病,疝气,风火牙痛,痈疽疔肿,带状疱疹,皮肤瘙痒。
采集地点: 芙蓉中学校园内及周边 经度:109.846064 纬度:27.2185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