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爵床科(学名:Acanthaceae)双子叶植物纲,合瓣花亚纲,管花目,中的1科。多为草本或灌木、稀藤本和乔木。叶对生;叶片卵形、长椭圆形或阔披针形,先端尖或钝,基部楔形,全缘,上面暗绿色,叶脉明显,两面均被短柔毛。穗状花序顶生或生于上部叶腋,圆柱形,密生多数小花;裂片线状披针形或线形,边缘白色;薄膜状,外药室不等大,被毛,下面的药室有距;雌蕊,子房卵形,被毛,花柱丝状。蒴果线形。种子下部实心似柄状,种子表面有瘤状皱纹。花期8-11月,果期10-11月。
爵床科Acanthaceae植物种类繁多,大约包括250属4000多种 。该科植物性喜温暖、湿润气候,大部分生长在热带、亚热带地区,只有少数种类可生长在温带地区。中国约有 50 属 400 余种, 多分布于长江以南阴湿的山谷或石灰岩地区,以云南省最多,四川、贵州、广西、东、台湾和香港等省(区)也很丰富,多数种类具有重要的观赏价值。
草本、灌木或藤本,稀为小乔木。
叶对生,稀互生,无托叶,极少数羽裂,叶片、小枝和花萼上常有条形或针形的钟乳体(cystoliths)。
花两性,左右对称,无梗或有梗,通常组成总状花序,穗状花序,聚伞花序,伸长或头状,有时单生或簇生而不组成花序;苞片通常大,有时有鲜艳色彩(头状的花序的属常具总苞片,无小苞片),或小;小苞片2枚或有时退化;花萼通常5裂(包括3深裂,其中2裂至基部,另一裂再3浅裂;和2深裂,各裂片再作2,3裂)或4裂,稀多裂或环状而平截,裂片镊合状或覆瓦状排列;花冠合瓣,具长或短的冠管,直或不同程度扭弯(resupinatus),冠管逐渐扩大成喉部,或在不同高度骤然扩大,有高脚碟形,漏斗形,不同长度的多种钟形,冠檐通常5裂,整齐或2唇形,上唇2裂,有时全缘,稀退化成单唇,下唇3裂,稀全缘,冠檐裂片旋转状排列,双盖覆瓦状排列或覆瓦状排列;发育雄蕊4或2(稀5枚),通常为2强,后对雄蕊等长或不等长,前对雄蕊较短或消失,着生于冠管或喉部,花丝分离或基部成对联合,或联合成一体的开口雄蕊管,花药背着,稀基着,2室或退化为1室,若为2室,药室邻接或远离,等大或一大一小,平行排列或叠生,一上一下,有时基部有附属物(芒或距),纵向开裂;
药隔多样(具短尖头,蝶形),花粉粒具多种类型,大小均有,有长圆球形、圆球形,萌发孔有螺旋孔、3孔、2孔、3孔沟、2孔沟、隐孔、具假沟等,外壁纹饰有光滑、刺状、不同程度和方式网状、不同形式和不同结构肋条状:具不育雄蕊1-3或无;子房上位,其下常有花盘,2室,中轴胎座,每室有2至多粒、倒生、成2行排列的胚珠,花柱单一,柱头通常2裂。蒴果室背开裂为2果爿,或中轴连同爿片基部一同弹起;每室有1-2至多粒胚珠,通常借助珠柄钩[(retinaculum)由珠柄生成的钩状物]将种子弹出,仅少数属不具珠柄钩(如山牵牛属 Thunbergia、叉柱花属 Staurogyne、蛇根叶属 Ophiorrhiziphyllon、瘤子草属 Nelsonia)* 。
种子扁或透镜形,光滑无毛或被毛,若被毛基部具圆形基区[(areola),基区细胞不同于其他表皮细胞。
本科植物染色体基数有较宽的范围** ,n=7,8,9,10,13-22,25,26,28,30,31,34,40和66。基数为(5),6,7,8,9,10和11。
爵床科是一个主要分布于热带地区的大科,主要分布于全世界的热带地区,约250属4000多种 ,有4个主要分布区即印度-马来西亚、非洲、南美巴西和中美洲,大约有12个属遍布世界各地的热带地区,包括爵床科最大的两个属——爵床属(Justicia)(大约600种)和芦莉草属Ruellia(大约250种),剩下的属大约20%在亚洲,38%在非洲,42%在美洲,亚热带的物种存在于澳大利亚、南非、中国、日本和美国,并且至少有21个属是间断分布的,非洲和亚洲间断分布的有19个属,美洲和非洲有1个属,美洲和亚洲有1个属。在我国,据《中国植物志》第七十卷记载,按狭义划分初步统计有68属,311种、亚种或变种(298种,13亚种或变种),而在“Flora of China”中对一些属采用广义的概念,分为35属304种,多分布在长江以南各省区,以云南种类最多,四川、贵州、广东、广西、海南和台湾等地也很丰富,仅少数种类分布至长江流域,此外,还有一些种引种栽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