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桑科植物由遍及世界上热带和温带的53个属和大约1400个种组成。我国桑科植物资源十分丰富,有构属、桑属、榕属、见血封喉属、菠萝蜜属、柘属、水蛇麻属、萑草属、橙桑属、牛筋藤属、鹊肾树属,共11属150余种。
重点特征
木本,常有乳汁。单叶互生。花小,单性,集成各种花序,单被花,4基数。坚果,核果集合为各式聚花果。
形态特征
乔木或灌木,藤本,稀为草本,通常具乳液,有刺或无刺。
叶互生稀对生,全缘或 具锯齿,分裂或不分裂,叶脉掌状或为羽状,有或无钟乳体;托叶2枚,通常早落。
花小,单性,雌雄同株或异株,无花瓣;花序腋生,典型成对,总状,圆锥状,头状,穗 状或壶状,稀为聚伞状,花序托有时为肉质,增厚或封闭而为隐头花序或开张而为头状 或圆柱状。
雄花:花被片2-4枚,有时仅为1或更多至8枚,分离或合生,覆瓦状或镊 合状排列,宿存;雄蕊通常与花被片同数而对生,花丝在芽时内折或直立,花药具尖头, 或小而二浅裂无尖头,从新月形至陀螺形(具横的赤道裂口),退化雌蕊有或无。
雌花: 花被片4,稀更多或更少,宿存;子房1,稀为2室,上位,下位或半下位,或埋藏于花 序轴上的陷穴中,每室有倒生或弯生胚珠1枚,着生于子房室的顶部或近顶部;花柱2裂 或单一,具2或1个柱头臂,柱头非头状或盾形。
果为瘦果或核果状,围以肉质变厚的 花被,或藏于其内形成聚花果,或隐藏于壶形花序托内壁,形成隐花果,或陷入发达的 花序轴内,形成大型的聚花果。
种子大或小,包于内果皮中;种皮膜质或不存;胚悬垂, 弯或直;幼根长或短,背倚子叶紧贴;子叶褶皱,对折或扁平,叶状或增厚,相等或极。
种属分布:
约53属,1400种。多产热带,亚热带。少数分布在温带地区。其中榕属Ficus Linn. 约1000种,一般分布于热带和亚热带,许多种类为附生植物,围绕着寄主的茎干,形成 紧密的根网,最终将寄主绞死。桑属Morus Linn.多为乔木,分布于北半球温带至热带 山区;中国原产的桑树Morus alba在很早时期就有栽培,到12世纪以后引入欧洲,在地 中海地区生长良好;黑桑Morus nigra原产亚洲西部伊朗,16世纪以前在亚洲和欧洲已有栽培。波罗蜜属Artocarpus J. R. et G. Forst.约40种,由斯里兰卡经印度至中国。 全科在我国约产12属153种和亚种,并有变种及变型59个。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