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首页文章中心生物文档 |
抵抗力稳定性与恢复力稳定性如何区分? | 来源:转载 点击数:295 次 更新时间:2020-08-08 | 1.抵抗力稳定性
抵抗力稳定性也称为抗变稳定性,指的是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并使自身的结构与功能保持原状(不受损害)的能力,其核心是“抵抗干扰,保持原状”。“干扰”是指破坏稳定状态的外界因素,这种干扰”的破坏程度是比较小的;“保持”是指与干扰同时表现的系统内在的自我调节能力。
2.恢复力稳定性
恢复力稳定性也称为弹性稳定性,指的是生态系统在受外界干扰因素的破坏后恢复到原状的能力,其核心是“遭到破坏,恢复原状”。“破坏”是指受外界因素的影响使生态系统较远地偏离了原来稳定的范围;“恢复”是指外界因素消除后,生态系统重新建立稳定状态。
3.两类稳定性既相对立又相联系
抵抗力和恢复力这两类稳定性是相对立的,即抵抗力稳定性强的生态系统,其恢复力稳定性较弱。对于不同的生态系统来说,很容易比较出两类稳定性的强弱。例如,森林生态系统与草原生态系统相比,前者结构复杂,后者结构简单;前者的抵抗力稳定性比后者强,而后者的恢复力稳定性比前者强。对于同一生态系统来说,很少直接将抵抗力稳定性与恢复力稳定性比较,因为这种分析本身就不合适,也没有实际意义。
抵抗力稳定性与恢复力稳定性的关系如图所示,两条虚线之间的部分表示生态系统功能的正常作用范围,当一个扰动(干扰因素)使系统偏离这个范围时,偏离的大小可以作为抵抗力稳定性的定量指标(T),而恢复到原状所需时间可以作为恢复力大小的定量指标(S)。曲线与正常范围之间所构成的面积则可以作为总稳定性的定量指标(TS),这一面积越大,说明这个生态系统的总稳定性越低。受到同样的外界干扰时,生态系统偏离正常范围越远,说明抵抗力稳定性越差;而生态系统遭到破坏后,恢复到原状所需的时间越长,则说明恢复力稳定性越差。
4.比较两类稳定性须强调具体的环境条件
对于同一个生态系统,一般不易同时表现出两类稳定性。当然,也存在着特例。例如,热带雨林由于其具有丰富的物种组成,结构比较复杂,一般具有很强的抵抗力稳定性。然而,当其受到一定强度的破坏后,也能较快地恢复。再如,对于荒漠、极地苔原或冻原,由于其物种组分单一、结构简单,其抵抗力稳定性很弱。但是,在遭到严重破坏后,恢复的时间也十分漫长。对于这样的生态系统来说,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都弱。
所以,若不考虑外界环境条件,无法直接将抵抗力稳定性与恢复力稳定性进行比较。如果要对一个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进行说明,必须强调具体的环境条件。相对来说,环境条件好,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较强;环境条件差,甚至是极其恶劣,则恢复力稳定性和抵抗力稳定性都较弱。
5.提高抵抗力稳定性还是恢复力稳定性
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关键是人为活动。生态系统的稳定是生态系统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是抵抗力稳定性与恢复力稳定性协调统一的必然结果。例如,采用恢复生态学技术来治理退化的生态系统,主要是根据生物群落演替理论,强调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并辅以有效的人为手段,从而尽快使退化的生态系统从受损的状态恢复到健康的状态。此过程只体现了逐渐提高系统抵抗力稳定性,尽管对应着系统的每一个恢复阶段都有相应的恢复力稳定性,但却并不能说逐渐提高恢复力稳定性。提高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准确来说就是要提高生态系统的总稳定性,即减小图1中的总稳定性的定量指标(TS),只不过在采取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具体措施时,更多地倾向于抵抗力稳定性的提高。
如果对生态系统的干扰程度处于生态系统正常自我调节能力的范围之内,那么生态系统抵抗干扰的能力必将发挥出效果,同时其恢复时间也必然较短。概括地说,提高或保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一方面要控制干扰程度,对生态系统的利用应该适度,不应超过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另方面,对人类利用强度较大的生态系统,应进行相应的物质、能量投入,以保证生态系统内部结构与功能的协调。
|
| 【刷新页面】【加入收藏】【打印此文】 【关闭窗口】 | 上一篇:高考题中“原因”类试题的考查类型与教学策略 下一篇:什么是间作、轮作、套作? |
亚雯名师工作室—中学生物 Copyright @ 2023 - 2028 All rights reserved. Backstage System ICP备案:ICP备00000000号
联系人: 电话:0745-7736289
E-MAIL:0745001@163.COM
地址:洪江市芙蓉中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