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首页文章中心教改教研 |
高考题中“原因”类试题的考查类型与教学策略 | 来源:吴孝良 点击数:281 次 更新时间:2020-08-08 |
“原因”类试题已经发展为成熟题型,成为生物高考题中非选择题的“标配”,而学生普遍会出现“答不准、答不全”的情况。答不准,即词不达意,偏答错答;答不全,即丢三落四,简答漏答。为什么命题者如此钟情“原因”类试题呢?“原因”类试题有哪些类型?教师应该如何指导学生作答?日常的教学策略是什么?
1.“原因”类试题的考查背景
“原因”类试题的设置是基于“十九大”关于教育的大背景下的一种考查形式。杨帆等学者在《基于高考评价体系的生物科考试内容改革实施路径》一文中叙述了为什么考、考什么和怎么考的问题及联系,也就是“立德树人、服务选才”“核心价值、学科素养、关键能力、必备知识”和“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和创新性”的落地生根。生物学科的非选择题多以填空题呈现,“原因”类试题能够较好地考查学科核心素养和学科关键能力。该文还呈现了高考评价体系、新高考和现行高考生物学科关键能力映射图(如图1)。
图1不仅解释了《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以下简称《考试大纲》)中对能力的考查要求,还构建了学科关键能力与教学过程中能力培养的衔接,可延伸出学科关键能力和学科核心素养的关系。学科核心素养中的“生命观念”,主要建立在思维认知能力群和知识获取能力群的基础上;“科学思维”和“科学探究”则分别建立在思维认知能力群和实践操作能力群的基础上;“社会责任”是建立在上述综合能力的基础上。因此,教学是通过对能力的培养逐步上升到对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上。
“原因”类试题的设置,基于知识获取、思维认知和实践操作等能力群,既包括对理解能力、实验与探究能力、获取信息的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的考查,还包括对语言表达能力等其他综合能力的考查。体现在学科核心素养上,则有对“生命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等的考查,有些问题的设置也体现了对“社会责任”的考查。“原因”类试题的综合性较强,能够科学地考查学生的综合素养,实现高考评价体系基于“学科素养、关键能力、必备知识”的“服务选才”的考查目标。因此,“原因”类试题受到如此热捧,成为高考题中必不可少的题型,各地市的模拟题也竞相效仿。
2. “原因”类试题的考查类型及错答析因
笔者在2019年全国卷的基础上,以具有代表性的模拟题为例,分析“原因”类试题的考查,从不同角度和不同难度梯度设置问题,分析学生主要错答原因,以期获得对教学的指导。
2.1 溯源类原因题
像心脏一样,人体许多内脏器官也同时接受交感神经与副交感神经的双重支配,其作用效应相互拮抗,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请从物质基础和结构基础两个方面说明,交感神经与副交感神经支配同一器官产生了不同效应的原因是。
【参考答案】两种传出神经释放的神经递质不同;效应器细胞膜上接受神经递质的受体种类不同
【分析】常见错误答案及错因:①“神经调节支配体液调节”等答案。这是典型的“答不准”,是没有理解问题设置意图的表现。②“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释放的神经递质不同”或者“细胞膜上的受体不同”等。这是典型的“答不全”,是审题质量不高,不能获取“从物质基础和结构基础两个方面说明”这一重要信息,而是仅把关注点放在“不同效应”上的表现。
本题的解题关键是,条件: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支配同一器官。原因:物质基础一一神经递质不同;结构基础一-细胞膜上的受体不同,即不同的神经递质和不同的受体。结果:所产生的效应也不同。由此形成具有逻辑关系的“条件-原因-结果”分析方法,帮助解题。这是一种从源头上找因果关系的溯源类原因问题。
2.2 过程性原因题
【例2】民间传统酒曲中含有大量的微生物,现进行下述实验分离酒曲中的主要微生物。实验一:将酒曲制成悬液后,分别取不同稀释度的酒曲悬液接种到GPDA培养基上,经培养后根据每个平板的菌落特征,统计不同微生物的菌落数,发现酒曲中主要有两类微生物,即酵母菌和霉菌。在液体中,酵母菌比霉菌生长快;而酸性培养基中酵母菌比细菌生长更适宜。下述方案将酵母菌从酒曲中进行了分离。实验二:用小刀切开曲块,挖取米粒大小一块投入酸性蔗糖豆芽汁培养液中,然后置于25℃培养箱中培养两天。实验三:取浑浊的培养液ImL转接到另一瓶酸性蔗糖豆芽汁培养液中并培养,如此重复多次。多次转接后,取稀释液用如图3所示方法接种在蔗糖豆芽汁平板上。
与酸性蔗糖豆芽汁培养液成分相比,蔗糖豆芽汁平板培养基中少了乳酸,多了琼脂。这种成分改变的原因是。
【参考答案】利用酵母菌在酸性液体培养基中的生长优势,通过多次转接,已筛选出酵母菌,因此不必再用酸性培养液;此时通过平板划线法分离酵母菌,此操作需要在固体培养基上进行,因此需加琼脂。
【分析】按照上述分析方法进行分析,条件:“为了能够分离出酒曲中的主要微生物”和“少了乳酸,多了琼脂”;原因:液体培养基换成了固体培养基;结果:分离出酵母菌。学生常错在:“答不准”,不能将题干中“酒曲中的主要微生物”和“少了乳酸,多了琼脂”构建出逻辑关系,也不能与图3中所反映的知识结合起来;“答不全”,只回答出其中某一点,“加琼脂是为了形成固体培养基”或“加琼脂是为了分离出酵母菌”。
此种因果关系强调形成原因的过程,相对溯源类原因题的因果关系分析,较为复杂,分析思路却大致相同。2019年全国卷II第29题中“(2)上图中α角形成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学生常错在“答不准”:“左侧生长快于右侧”。错答原因是只说明了结果,对原因分析不明;“答不全”:“左侧生长素浓度大于右侧,左侧生长快于右侧”“琼脂块中生长素进入胚芽鞘,左侧生长快于右侧”。错答原因是漏掉“琼脂块中生长素进入胚芽鞘的左侧”,没有形成中间的逻辑关系链。
2.3 结论性原因题
【例3】某生态茶场依靠“以草养虫”“以草肥田”及生物防治等生产措施,多年来坚持不打农药、不施化肥和除草剂,获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请回答下列问题:
茶园弃荒的过程中,茶树下首先出现一年生杂草,再逐步演替到灌木阶段。在灌木阶段,茶园内很少有一年生草本植物生长,原因是__________。
【参考答案】一年生草本植物与灌木在争夺阳光和空间等的竞争中被淘汰
【分析】这种结论性原因题的问题设置通常较为简单,学生可以根据教材中的相关知识点进行答题。如此设问的高考题有很多,例如,2019年全国卷I第30题中“(1)膀胱中的感受器受到刺激后会产生兴奋。兴奋从一个神经元到另一个神经元的传递是单向的,其原因是。”参考答案是“神经递质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2019年全国卷II第30题中“(2)与初级精母细胞相比,精细胞的染色体数目减半,原因是在减数分裂过程中。”答案是“染色体复制一次,而细胞连续分裂两次”。学生错答的主要原因是对教材的知识理解得不准确,不能很好地构建知识网络,无法强化理解和学以致用。因此,结论性原因题侧重于考查对教材中具体的结论性概念的理解,对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从全国卷看,结论性原因题在基础类题中所占比重较大,因此除加强此类知识的原因分析外,尤其要加强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加强对教材中具体实例(包括黑体字和旁栏等内容)的理解和应用。
如果说结论性原因问题主要考查的是“理解能力”,延伸到“获取知识能力群”的话,那么前两类“原因”类试题便涉及“获取信息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并延伸到“思维认知能力群”和“实践操作能力群”,对学生的要求更高,考查到的学科核心素养更全面。此三类“原因”类试题频繁出现在必考题和选考题中,成了学生进一步提高成绩的障碍。换言之,通过该题型加强对综合能力和学科核心素养的考查,恰恰体现了服务选才的目的。
3. 原因”类试题的答题方法
如何才能帮助学生克服普遍存在的“答不全、答不准”的问题?上述的方法可归为“条件-原因-结果”分析方法。具体分析如下。
【例4】某科研人员先探究温度对刚毛藻产氧速率的影响,再利用所得结论继续探究光照强度对刚毛藻产氧速率的影响时,所得结果如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该科研人员先探究温度对刚毛藻产氧速率的影响时,设置的光照强度很可能 ______(填“大于”“等于”或“小于”)6000lx,理由是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小于实验乙应该是在20℃的环境中做的实验,而图甲中20℃下的产氧速率小于图乙中6000lx下的产氧速率(答案合理即可)
【分析】学生错答情况有很多种:对题目分析不足的学生多在第一小空中答“大于”或“等于”,后面的理由自然就是错的,丢分严重;在第一小空中答“小于”者,在后一小空中也有“温度影响酶活性”“光照强度不足”等错误答案,笔者分析本题答题方法如下。
3.1 条件分析,审题是钥匙
先不要急着答第一空,而是分析为什么是与6000lx的条件比较,找到图乙中与6000lx对应的总产氧速率和净产氧速率,发现均大于图甲中的最大总产氧速率和最大净产氧速率,而图甲中与最大总产氧速率和最大净产氧速率对应的温度是20℃,题干中图乙是“再利用(图甲)所得结论”获得的曲线图。如果发现了这些信息,“条件”这把解题钥匙也就找到了。
3.2 原因分析,思维是桥梁
因为图乙中与6000lx对应的总产氧速率和净产氧速率均大于图甲中的最大总产氧速率和最大净产氧速率,而图4乙是在根据图4甲获得的“最适温度为20℃”的基础上进行实验获取的。如果图甲是在6000lx或者大于6000lx的条件下进行的,那么根据图乙光照强度大于6000lx会得到图甲中的总产氧速率和净产氧速率均较高,而不是较低。
3.3 结果分析,表达最关键
分析到此,问题便迎刃而解,关键是如何才能准确表达。按照上述的表述方法,条件:图甲中产氧速率是在不同温度下测得,图乙的产氧速率是在20℃下测得;原因:图甲中产氧速率最大值小于图乙的6000lx;结果:图甲所测得产氧速率是在小于6000lX的条件下进行的。可表述为“条件+原因+结果”的形式,不建议用一个长句子表述,而是用两三个短句表达。顺序为“条件”“原因”和“结果”,既能显示出思路清晰、语言流畅,答案又一目了然,阅卷者较容易找到得分点。
虽然分析过程很烦琐,但思维过程应该很简洁才行。上述正确作答的关键是找准条件分析的突破口、分析的逻辑性和表达的准确性。
4.“原因”类试题的教学策略
针对上述解题环节,形成相应的教学策略。教学上,怎样才能实现学生“答得准”和“答得全”呢?除了上述解题方法中所说的精准分析、构建关系、提炼语言,还需要在教学中做到以下几点。
(1)形成观念是前提
通过课堂教学不断强化“原因”类试题所涉及的考查背景、知识内容和能力素养,从《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中理解以下内容:结构与功能观、物质与能量观、进化与适应观、稳态与平衡观等,培养运用科学认识事物的思维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习惯和能力,掌握科学探究的基本能力,提高实践能力,以及参与个人与社会事务的讨论,作出理性解释和判断,解决生产生活问题的担当和能力等。基于《课程标准》理解“条件-原因结果”这一分析方法及其包括的科学思维和科学探究的过程。
(2)追根溯源是关键
从《课程标准》《考试大纲》中分析为什么考,从高考题中分析考什么和怎么考,准确解答“原因”类试题。只有明白培养的是什么能力,提高学习效率,才能真正地帮助学生提升学科核心素养。分析试题中的“条件”是什么,可准确找到因果关系中的“因”,找到试题中的“原因”是什么,得出因果关系中的“果”,即造成什么样的“结果”。而达到上述教学效果,还需要精讲精练。
(3)精讲精练是保障
不是什么样的材料都可以作为“原因”类试题创设的情境材料。精选,即教师在选择和分析时有抓手,做到有的放矢;精练,即学生在练习中,能够准确形成解题思路,并且教师要依据高考题中涉及的考查内容分析能力要求,给学生更清晰的解题方法的指导,让教学效率得以提升。
|
| 【刷新页面】【加入收藏】【打印此文】 【关闭窗口】 | 上一篇:人教社2019版生物学教材在一些概念叙述上的变化 下一篇:抵抗力稳定性与恢复力稳定性如何区分? |
亚雯名师工作室—中学生物 Copyright @ 2023 - 2028 All rights reserved. Backstage System ICP备案:ICP备00000000号
联系人: 电话:0745-7736289
E-MAIL:0745001@163.COM
地址:洪江市芙蓉中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