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加入收藏 | 学校官网 | 田径运动会 | 站点二维码 【我要留言】 
用户登录

账  号:
密  码:
    

  • 电子邮件:0745001@163.COM
  • 即时通讯:QQ-164247110
  • 联系地址:洪江市芙蓉中学
  • 综合搜索
    请选择类别
     
    栏目导航
    最新录入

    首页文章中心教改教研
    再谈从“教教材”走向“用教材教”
    来源:《中学生物学》2017年3期     点击数:146 次    更新时间:2020-01-19
        “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是新课程改革以来的一个时尚用语。一直以来,课程专家反复强调教材编制的目的不是为教师提供“法定”的文件,让教师屈从于教材的要求,而是为教师提供可利用的课程资源。细究一下,教教材和用教材教的内涵,许多教师说不清也道不明,于是带来的结果便是:“用教材教”成了一句时髦用语,“教教材”却是“桃花依旧笑春风”。 
      “用教材教”就是教师依据课程标准,根据自身的实践与研究,自主领会、探讨课程与教学,把教材作为一种重要的“媒介”加以利用的教学行为。因此,教材是教师要去加工和创造的材料,只有根据学生的学情和教师对教材的深切领悟进行再度开发,才能找到适合学生学习的切入点。下面结合案例分析,再谈从“教教材”走向“用教材教”。 
      1 “用教材教”的方式 
      1.1 精心组织学生与文本的“对话” 
      “对话是优秀教学的一种本质性标识”,新课程认为“对话”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特点。实施“用教材教”,就要求教师精心组织学生与文本展开“对话”,以使静止的知识素材成为学生建构的真正知识。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优质资源,创设情境,引导激发学生与教材“对话”的兴趣和需要,使之乐于“对话”。 
      例如,人教版必修2教科书中“遗传因子的发现”一节教学,通过“孟德尔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试验结果、对分离现象的解释、测交试验验证、基因分离定律的本质、分离定律在实践中的应用”等内容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科学研究的一般思路就是:观察现象,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提出假说—设计实验,验证假说—分析归纳,寻找规律。同时,让学生懂得孟德尔成功归因于筛选实验材料、选择研究方法,使学生认识到孟德尔使用豌豆之魅力:自然状态为纯种,杂交实验既可靠,性状又易于区分;而且先从一对相对性状入手,以便在纷繁复杂的局面中觅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并用统计学的方法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教师也要让学生了解孟德尔所处时代的理论基础和技术条件,以及孟德尔研究历程中的挫败感。 
      学生在与文本的对话中被“激活”,并以学习主体的角色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同时,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师生与文本之间展开“对话”,以达到平等的沟通、知识的分享、深入的思考,最后实现“共同的了解”。 
      1.2 对教材加以适当的“转化” 
      教材仅是“范例”,只是为教学提供了蓝本,要达成教学目标,就还需要教师的教学活动来加以“转化”。有时学生在阅读教材时,可能会感到不易理解,而教材本身在反馈、调整等功能设计上有缺陷,这就要求教师灵活地调整教学内容和讲授技巧,使教材上的知识变得更容易理解和掌握。 
      例如,人教版必修1教科书“细胞器——系统内的分工合作”一节,教材列出若干个细胞器的彩图,仅配以简单的文字说明,内容抽象,记忆琐碎枯燥。教学中我们学科组老师将几种细胞器自编原创成趣味谜语,让学生猜测它们各是哪种细胞器。例如,“身披两层膜,内膜面积阔;分解有机物,产能特别多”(线粒体);“由膜围成网,面积它最广;还有附着体,有粗也有光”(内质网);“由膜构成囊,层层堆叠放”(类囊体);“两组小短棒,相互垂直放;动物细胞有,植物看情况”(中心体)。学生在趣味语言情景中掌握细胞器的名称和相关功能。 
      1.3 启发学生主动参与,让思维“活化” 
      任何教材在讲述知识时,往往只能从某一个角度、某一种视野来进行叙述与分析,但是真正的活的知识,是需要从各种不同的视角去分析、掌握和运用。因此,教师在讲授时,就可以考虑“另辟蹊径”,多换几个角度,既能防止思维定势,也能逐步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让思维“活化”。 
      例如,人教版必修3“种群数量的变化”一节的复习课教学,尝试建构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教材从问题探讨栏目“细菌的增长规律”引入,阐述“J”型曲线的形成到数学模型构建的程序的呈现。其实,教材内容并未真正意义上建构种群增长的Nt=N0λt这一数学模型。在理想状态下,由一个细菌开始繁殖,种群数量呈指数形式递增,公式表示为Nt=2n。在细菌实际的种群中,起点数量不是一个,而是多个时的公式如何?细菌的增长率为100%时,公式又是如何?其他种群的增长率不是100%,而是β时(β表示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公式又是如何?学生在讨论的基础上分别得出:Nt=2n→Nt=N02n→Nt=N0(1+100%)n→Nt=N0(1+β)n。围绕Nt=N0(1+β)n这一公式,学生热烈讨论β值不变时,种群的数量以一定的倍数增长,第二年是第一年的λ=1+β倍,t年后该种群数量的公式模型就可以表示为Nt=N0λt。教师转换思维角度,通过讨论质疑、探究数学规律、解决实际问题,以全新思路尝试建构种群数学模型的修订方法,让学生体验由具体到抽象的思维过程。 
      1.4 了注意教学知识的延伸与拓展,回归“生活化” 
      新课程教学应突破传统意义上的教材教学,必须注意开发与利用多种多样的课程资源,比如充分发挥学校实验室、专用教室的作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引导,就学生感兴趣、且能够探究的一些学习内容,组织学生深入地研究,利用资料搜集、观察实验、走访调查、外出实习等方法,使学生的理解更加深刻透彻,进一步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甚至是对未来的职业规划。 
      例如,笔者的学校IB课程班的学生在完成教材《生殖与胚胎》的学习后,来到妇幼保健院的检验科、B超科甚至产科实习体验。B超可以直观地反映胎儿在妈妈肚子里的情况,使医生了解胎儿阶段性的生长情况。跟随医生的主要工作内容是做孕妇排畸检查,目的是观察宝宝五官、四肢以及内部器官有无异常。同时需要记录宝宝的各项指标,比如双顶径、头围、羊水指数等详细的数据。学生如此近距离地参与到医护人员的工作中,他们会更多地了解到医生的不易、白衣天使用自己的付出和敬业践行着自己的使命。基于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又实践所学的知识技能,与新课程倡导的教学理念一脈相承。 
      2 “用教材教”遵循的基本原则
      2.1 尊重教材的基本框架 
      教材是众多专家依据课程标准编写的呕心力作。生物学科的内容大体是阐述生物学现象和事实、生物学概念、原理以及相关的科学方法,并形成一些至关重要的观点和态度。所以尊重并理清教材的脉络尤为重要,便于教师在内容上整体概括,并对整个教材体系了然于胸,也便于学生建构本模块的知识系统。 
      例如,人教版《选修1·生物技术实践》从教材目录上可以看出,本模块的内容脉络非常清晰,可以概括为:从传统到现代、从生活到科学、从微生物到动植物、从培养技术到生化分析。从每一个专题内容的结构分析,可以看出每部分的课程追求和编写意图:“课题背景”引领学生联系技术与生产生活;“基础知识”呈现原理与方法;“实验设计”为学生自行设计实验提供基本信息资料,“操作提示”指导实验操作的关键环节;“分析评价”倡导多元性评价和理性反思,“课题延伸”进行知识与技能的纵向提升等。 
      2.2 “用教材教”的关键是“用” 
      “用教材教”首先是“用”,而不是抛开教材另搞一套。教材是最基本的课程资源,是课堂教学的蓝本和基本素材。若教师能深度解读。教师用好教材会更遵循和贴近学情,从而促进教学的有效。那么,如何“用”教材?教师要努力理解和领会教材的设计理念及教学思想,把握其特点,使教材所潜藏的资源得到较好的挖掘。 
      例如,有关“转录”的过程,教材主要是以“DNA为模板转录RNA的图解”呈现,以图解方式,分步注解过程,教材有很明确的阐述。教学过程中,教师利用教材强调:所谓“转”是指DNA上碱基的特定排列顺序反映到了RNA上;所谓“录”是指刻录忠实于原来的遗传信息。基因表达的严谨是受模板的制约、RNA聚合酶的催化、严格的碱基互补配对原则的限制,确保了遗传信息传递的准确无误,从而造就了基因表达过程的有序并创造出绚丽多彩的生命体。 
      2.3 “教”的方式仍以“讲授”为主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客观指出,教学“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在“用教材教”中,如果说“用教材”是手段的话,那么“教”应该就是目的。因此最主要、最适合学生学习的“教”的方式还是教师的“讲授”。事实上,“讲授”与“探究”并不矛盾,高明的“讲授”必含有“探究”的成分,而科学的“探究”也离不开教师的“讲授”。 
      教材中出现的概念、术语,往往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不少的困难。课程标准中规定的生物核心概念、容易混淆的原理,必须通过教师的讲解,让学生进行辨析,明确概念原理的内涵,如细胞周期、光合作用、植物向光性原理、cDNA文库与基因组文库、启动子与终止子等;对于教材中表述模糊的问题,讲清概念的实质,如单克隆抗体制备过程中杂交瘤细胞融合培养两次筛选的目的、受精及受精完成的标志等。 
      强调“用教材教”而非“教教材”,并不是要将两者截然对立起来。“用教材教”的理念至少表明:传统意义上的教材仍然是教学的重要“媒介”;教材还是要教的,如果盲目追求“自主学习”或“超越文本”,教师不注重带领学生走进教材,这样的教学态度并不可取,也是对“用教材教”理念的误读。

    【刷新页面】【加入收藏】【打印此文】 【关闭窗口】
    上一篇:近四年高考理综全国I卷生物学对比分析表 下一篇:基于全国卷试题特色的生物高考备考策略  
    >>> 申请友情链接 >>>>
    洪江市智慧教育云平台中学生物教学中学生物学生物学教学全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网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平台湖南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平台植物智春晓工作室芙蓉中学

    亚雯名师工作室—中学生物 Copyright @ 2023 - 2028 All rights reserved.  Backstage System 
    ICP备案:ICP备00000000号 联系人: 电话:0745-7736289 E-MAIL:0745001@163.COM 地址:洪江市芙蓉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