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生活》教材修订简介
(一)教材修订的依据
考虑到我们思想政治学科的与时俱进的特色,教材修订过程中根据最新的时政材料和统计数据,重新审视了教材活动框、相关链接和综合探究中的材料、数据和图片等,凡是滞后于现实发展的,大都进行了更新,增强了教材时代感和时效性。修订的主要依据来自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党的十八大报告《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
二是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三是教育部办公厅印发的《初中思想品德课和高中思想政治课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的教学指导建议》;
四是广大教师和学生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反馈的宝贵意见。比如,教材第六课讲解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时,分别用了史书典籍与史学典籍两个词,新版修订统一为史书典籍。
(二)教材修订的主要任务
修订的主要任务: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使党的十八大精神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是党的十八大报告对于我国文化建设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从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增强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等方面做出了全面部署。因此,《文化生活》教材修订的主要任务就是贯彻落实十八大精神。
(三)教材修订的具体内容
教材大大小小修订的内容比较多,其中“致同学们”部分修改了2处,第一单元修改17处,第二单元修改了5处,第三单元修改了8处,第四单元是全书修订的重点,尤其是第九课和第十课在内容和结构上都做了较大的调整,第九课第一框题进行了重写,第二框题进行了改写;第十课重点修改了第一框题内容和结构。
那么,在这些修改中主要是从以下角度入手进行的(以第一单元为例):
1.统一表述
原教材中有关文化的表述不尽统一,这给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造成了一定的影响,进行了相应修改。
例如,第一单元导言中的“作为人类精神活动的成果”和第一课第一框第二目“文化是什么”中的“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统一修改为“文化是人类精神活动及其产品”。
2.完善内容
例如,第一课第一框第三目“文化的力量”中,“人们进行文化生产、传播、积累的过程,都是文化活动”,增加了“学习”这一活动方式,修改为“人们进行文化生产、传播、学习、积累的过程,都是文化活动”,这一表述更全面、准确、严谨
3.体现新精神,采用新提法
例如,第一课第二框第三目“文化在综合国力的竞争中”,根据《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教材的有关阐述修改为:“当今世界,各国之间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这里增加了“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这一要点。
4.更新材料
比如,第一课第二框第三目“文化在综合国力的竞争中”,活动框中“嫦娥一号”的材料和图片,更新为“嫦娥二号”的材料和图片。其中,更新最多的就是根据十八大报告精神对第四单元的修改。
(四)教材修订的内在旨向
本次教材的修订,特别是第四单元的修订,特别突出要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培育和彰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旨向。
党的十八大报告和十七届六中全会《决定》中都提及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阐述:其中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明确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决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党的十八大报告用“三个倡导”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了提炼,也就是“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具体如下:
1.更加重视对“公民意识”的培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比如, 《文化生活》的第十课“文化发展中心环节”中第一目将原先“我心目中道德典范、紧紧抓住中心环节、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结构调整为“我心目中的思想道德模范、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这样的调整,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了集中阐述,突出了《文化生活》对“公民意识”着重培养。
2.更加鲜明地彰显“国家意识”——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
比如,教材在第一单元“文化在综合国力的竞争中”的部分修订中,在“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后,这样补充道,“文化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将原先版本中两个“越来越”丰富为三个“越来越”,这样的调整将“文化”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更加强化,将富强观从经济层面向经济、政治、文化、生态等诸多方面延伸和拓展;在第九课相对于旧版本进行了较大幅度地重组和调整,将“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调整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这样的调整对于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国家意识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3.进一步地补充完善“社会意识”——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
相对于国家意识和公民意识而言,“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社会价值在《文化生活》中显得较为单薄。本次修订在这方面进行了适当的补充。比如,第三目“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原题为“建设和谐文化,培育文明风尚”),讲述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意义、形式和要求等问题。根据党的十八大精神,主要对本目最后一个自然段进行了修改,增加了“为培育知荣辱、讲正气、作奉献、促和谐的文明风尚身体力行”的新要求,这一新要求与前面提出的“形成男女平等、尊老爱幼、互爱互助、见义勇为的社会风尚”相呼应,这些都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题中应有之义。
以上,就是对《文化生活》这门课程的一个全面宏观的介绍。鉴于文化生活是这样一门课程,因此,在我们讲授这门课程时,也应该有一些不同之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