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金松涛 来源:教学月刊·中学版(教学参考)2012年3期
“学生错题本”的积累和应用一直以来被誉为学生学习的重要法宝之一。笔者所在学校为每位学生准备了各学科的错题“积累本”,错题积累成为学生学习的基本作业,并要求教师进行定期批阅,借此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错题积累和反思习惯,提高学习成效。那么,生物教师能否建立专门的教师“错题集”,以显著地提高生物教学的成效呢?笔者对此开展了相应的课题研究,现将教师“电子错题集”的有关做法整理成文,与各位同行一起分享。
高中生物教师“电子错题集”指教师借助电脑Word、WPS等文档处理软件,将平时教学和学生的各种作业、练习及考试中遇到的典型错题,按高中生物知识单元分别整理,按时间顺序积累,形成不同专题的生物错题集。与学生普遍采用的“手抄错题集”相比,教师“电子错题集”具有应用更便捷、易保存、易修改、更系统等优点,较适合在教师中推广使用,有助于提高复习成效。
一、 教师“电子错题集”建立的意义
1. 为生物复习提供重要的教学资源
“错误”特别是来自学生的典型错误是一种宝贵的教学资源。学生的错题资源如不能得到及时积累和记录,它们将稍纵即逝,都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如果教师能做个有心人,将教学中、作业中、考试中学生出现的典型错误习题进行积累,这些资源具有较高的真实性和可靠性,是教师了解学生学习情况的重要环节,也是复习教学的重要教学资源。
2. 为复习教学改进提供重要的教学依据
通过错题的积累,促使教师对学生的出错原因进行分析,特别是从中找到自己平时教学和学生学习中的“薄弱点”和“遗漏点”。有助于教师在复习教学中进行有针对性的改进或弥补,从而提高复习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3. 为减轻学生的生物学习负担服务
有句话说得好:“只有教师跳进题海,才能让学生更轻松地跳出题海。”教师通过错题集的建立和完善,特别是通过对各种错题错因的剖析和归纳,有助于教师更准确地找到解题、析题的着眼点和突破口,命题和教学中的选题会更有针对性,能更好地达成“一题多解、多解归一、多题归一”的目的,从而有助于促进教师做到各类习题的“精选、精练、精批、精讲”,以大幅度地降低学生的生物学习负担。
4. 为师生有效沟通提供了一条良好渠道
借助错题的积累和反思,教师会更多地关注来自学生的个性化信息,更多地关注学生对错题的自我分析,并有意识地加强课内外的师生互动交流,而这是取得生物复习教学高效和师生情感交流的重要渠道。
5. 为教师实现专业成长提供了一条捷径
教师通过“电子错题集”的建立和整理,对自身的教学进行自我检查、自我校正和自我强化,从而较快地提升教师对自身教学的自我监控能力和解题析题能力,培养教师的自我教育意识和问题意识,养成关于自我批判的作风和深刻思考问题的习惯,这是教师实现专业成长的一条捷径。以此为抓手,有助于提升教师的专业知识功底、教学科研能力和课堂教学能力。一个年青教师若能坚持做“电子错题集”至少一到二轮教学,其成长为成熟骨干教师的历程必能大大缩短。
二、 教师“电子错题集”建立的方法
1. 建立初步的错题集目录结构
根据现行浙江省高中生物教材和高考考试说明的要求,高中生物的知识单元可分为细胞、代谢、调节、遗传变异、生态、现代生物科技、实验等七大块,每大块知识单元分别建成相应的文档目录,再在每块目录下建立相应知识专题的文档文件,如细胞增殖.doc、细胞的结构功能.doc等,以一轮教学为周期形成一套“××届学生生物错题集”。笔者尝试形成了高中生物教师“电子错题集”的二级目录结构(见表1),供参考。
当出现一级结构内的知识综合习题或不同结构间的知识综合习题时,以习题所考查的重点知识块归入相应一级结构下的“综合”文档中;当某二级结构文档中内容较多时,可使用word软件的“书签”和“超链接”功能,在文档的前面部分,可根据高考生物考试说明的要求,分别建立相应的子知识块目录及索引,以实现根据目录快速查找错题的目的。当有了全面而合理的错题集目录结构,就有了错题集整理工程的全局架构,保证后续的错题整理不会产生不必要的知识交*,使错题归档更便利并具有方便查找等特点。
2. 错题整理的组成要素
一个错题的整理至少应有如下几大组成要素:错题题目(含时间、出处)、正确答案、错答、错因、解析、反思拓展。下面我们一起来分析我校一名高三学生的一个错题整理案例。
例1 学生错题整理案例(见图1)。
这是一个较优秀的学生“手抄错题”整理案例,一个错题一般应由题目(含出处)、错答情况、正确答案、错因诊断、习题解析、练后反思(教训)及延伸拓展等部分组成。该生的错题反思注意用不同的色笔进行注解,显得醒目清楚,反思语言注重精要实用,延伸知识具有个人特点,发挥了较好的错题反思价值。总体上看,该生错题整理的要素比较完整,内容切合个人的学习,有助于实现“错一题会一类”的错题整理目的,值得借鉴。
教师在整理学生的典型错题时,要注意体现如下几个要素。
(1) 错题选择
选择什么样的错题更好呢?不能只要遇到错题就积累,这样做的工作量太大,也没有必要。可在某次作业、练习或重要考试后,选择学生错误率较高、出错较典型、题型及解法上具有典型性的习题。所以,错题的选择一定要注重错题的代表性和典型性。
(2) 错答统计
若为客观题,可通过网上阅卷、机读卡阅卷统计数据或手工抽样统计等方法,统计出该客观题的难度、典型选项的错选率或错选人数。若为主观题,尽量统计出该题的平均得分、典型错答等,有时可借助数码相机或扫描仪将学生的答题情况直接拍摄成图像保存下来,这是难得的第一手错题资料,是进行错题反思的出发点和着力点。
(3) 错因分析
通过个别学生访谈、查看学生的错题集、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交互等渠道整理错题,再结合教师的教学经验进行分析归类。一般可将学生的常见生物解题错因分成以下七大类型:基础不牢、概念混淆、信息误导、误中陷阱、审题错误、原理不明、表达不全等。
在一些错题的错因分析时,往往会出现以上常见的一种或几种错因交*在一起的情况,整理时应以突出主要错因为主。
(4) 反思延伸
教师对错题的反思不能“就题论题”,要站得更高看得更远,更多地从预防下次少犯类似错误的角度出发进行反思,常见的反思延伸内容有:知识延伸、解题策略指导、后续教学强调、变式习题举例等。
下面是笔者整理的一个错题,归类到“遗传——遗传的分子基础”目录中。
例2 (2012.1-台州市期末高三生物卷·30)炭疽杆菌能产生两种成分为蛋白质的内毒素,有科学家将该菌的大型DNA分子破坏,该菌仍然能产生内毒素。请分析推断,应该破坏该菌的什么结构,才能使它从根本上不再产生内毒素( )
A. 核糖体 B. 质粒 C. 内质网 D. 拟核
【答案】 B
【错答统计】难度居全卷选择题最高,为0.19,其中67%的学生错选A。
【错因】基础不牢和审题错误。对于“质粒”、“细菌结构”和“基因的表达”等知识或概念的关系不能正确辨析;审题时对题干中的关键词“根本上”三个字的理解不到位。
【解析】本题考查细菌的结构和基因的表达等相关知识。
细菌作为原核生物不存在内质网、高尔基体等复杂的细胞器,但存在核糖体,故选项C错误。
细菌的基因主要存在于拟核的大型环状DNA分子中,还有部分存在于细胞溶胶的质粒中。根据题干信息,当破坏细菌的大型DNA分子(即拟核DNA)后,内素素(一种蛋白质)仍能合成,故破坏拟核DNA对内毒素的合成不起作用,故选项D错误。
细菌蛋白质的合成与DNA和核糖体有关,当拟核的大型DNA分子破坏后,指导蛋白质合成的基因只能存在于质粒中,其指导蛋白质合成的过程为:。本题选项A和B均与内毒素的合成有关,但根本上的原因应该是质粒DNA,而不是核糖体(翻译的场所),故选项B正确。
【知识拓展】细菌和其他原核生物一样,没有核膜,DNA集中在细胞质中的低电子密度区,称核区、拟核或核质体。细菌一般具有1~4个核质体,多的可达20余个。核质体是环状的双链DNA分子,所含的遗传信息量可编码2000~3000种蛋白质。由于没有核膜,因此DNA的复制、RNA的转录与蛋白质的合成可同时进行,而不像真核细胞那样这些生化反应在时间和空间上是严格分隔开来的。
细菌等原核生物细胞的拟核一般是由一个环状的DNA分子构成,但也有例外,如霍乱弧菌细胞的拟核由一大一小两个环状的DNA分子构成。
细菌核区DNA以外的,可进行自主复制的遗传因子,称为质粒。质粒是裸露的环状双链DNA分子,所含遗传信息量为2~200个基因,能进行自我复制,有时能整合到核DNA中去。质粒DNA常用作基因工程中基因重组与基因转移的载体。
【复习教学强调】(1)加强客观题解题的圈画“关键词”训练;(2)相似变式习题或知识点的强化,如加强细菌质粒、拟核、原核细胞、载体等概念的辨析,并结合分析以下两例进行强化:“镰刀型细胞贫血症”产生的直接原因和根本原因分别是什么?同一人体内胰岛细胞和肝脏细胞功能不同的直接原因和根本原因分别是什么?
3. 错题整理的工作程序
一个或一组类似错题的积累不可能是一次性形成的,需要多次反复、不断深入加工才能形成。结合教师工作的特点,可随着教学进度形成“边积累边反思”的错题整理工作程序。另外,借助电脑软件可方便地对错题反思的不同内容用不同的颜色和字体的文件显示,以便查看。
(1) 记录典型错题
当遇到具有可积累价值的学生错题时,先将该题的题目文字录入电脑,结合用扫描仪扫描、数码相机拍摄、网上搜索等方法将题中配套的图片、表格和学生的典型错答等制作成图片格式录入电脑。这是错题分析的基础。
(2) 错答错因分析
对典型错题要先进行错答情况分析和统计,并通过对部分错答学生的个别访谈、课堂互动、学生错题集中的自我分析等渠道确定该题的主要错因。生物学科由于知识点、概念较多,高考生物试题考查的知识点往往较细。学生答题出错的常见原因是由于未对教材中的相应文字或图形进行深入的记忆或理解所致,所以,教师做错因分析时要注重从生物教材中找到相应的解释或依据,并注出相应的模块和页码,有必要的话,最好将教材中的文字或图形直接记录于错题集中,以利于以后翻看时更方便,印象会更深刻。同时对照常见的七大错因,分析该题的主要错因,在此基础上形成相应的教学反思建议等。
(3) 反思延伸
可结合后续教学、同类习题的积累、知识点的深入辨析等方式不断进行反思拓展,小结该类习题的特点、解法、教法建议等,为后续教学提供建议或参考。这是错题整理中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个环节,需要教师对错题进行一段时间的反思后逐步添加、修正并丰富起来。
(4) 错题重考记录
错题并不是一次使用即可,反思的目的在于以后学生遇到类似问题时让学生少犯错或不犯错。错题出现后过一段时间再以原题或变式题的形式应用一次,然后再统计一下学生的出错率和错因,并记录下来,对学生起到适时强化和巩固的目的。
三、 教师“电子错题集”复习应用的策略
错题整理的过程即是强化记忆、归纳分析的过程,但仅有整理而不注重应用,错题集的整理价值将大打折扣,如何应用才能发挥教师“电子错题集”的最大价值呢?
1. 拓展题源
错题资源主要来自所任教学生的作业、平时练习测试、课堂教学中的各种错题,建立错题集的来源应在此基础上适当拓展,尤其要重点关注的是历届高考生物试题的“再练习”和相关报纸杂志中的高考试题阅卷或点评文章,及时比对分析自己任教学生对同一习题的答题情况,这种分析对提高学生生物应试能力更有启迪作用。例如,2011年全国卷第31题中的第(3)小题。
例3 (2011全国卷生物·31)某同学从温度为55℃~65℃的泉水中筛选出能合成脂肪酶的细菌,并从该细菌中提取了脂肪酶。回答问题:
(1)(2)略
(3)根据细菌的生活环境,简要写出测定该酶催化作用最适温度的实验思路。
【参考答案】(3)在一定温度范围(包括55℃~65℃)内设置温度梯度,分别测定酶活性。若所测量的数量出现峰值,则峰值所对应的温度即为该酶催化作用的最适温度;否则,扩大温度范围,继续实验,直到出现峰值。
【2011高考阅卷典型错误及错因分析】云南省某高考阅卷老师对该小题的典型错误及错因分析情况见下表(有删节)。
【学生出错情况】本班学生的典型错误为上表中的1(1)、1(2)、2(1)和3(1),特别是3(1)出错较多,与高考阅卷结果基本一致。
【同类型高考题】(2007年全国卷I·30)II.为了确定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扦插枝条生根的适宜浓度,某同学用两种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分别处理扦插枝条作为两个实验组,用蒸馏水处理作为对照组进行实验,结果发现三组扦插枝条生根无差异。回答下列问题:参考该同学的实验,在下一步实验中你应该如何改进,才能达到本实验的目的?请说明理论依据。
【参考答案】(1)改进方法:在某同学使用的两种浓度生长素类似物的基础上,分别在低于低浓度的范围设置一组浓度梯度、高于高浓度的范围设置一组浓度梯度,以及两浓度之间设置一组浓度梯度进行实验,从而找到促进枝条生根的适宜浓度。(2)理论依据:生长素促进生根的浓度范围是一定的浓度过高或过低都不能促进生根。
【说明】以上两道高考题均要求确定最适的温度或生长素浓度,都需要采用“预实验和再实验”的实验方法,合理确定“自变量”的取值范围,在解题思路上有相通之处。
若有可能的话,可将相应的高考题或典型题再应用于所任教学生,并将学生的一些典型答案记录下来或扫描下来,加以错因诊断分析。当然,拓展题源的方式还有很多,如一些报刊文章中的习题分析、教研活动中的同行交流、易错题的重练等都能取得有益的学生错题资源,以丰富教师“电子错题集”的错题题源。
2. 定期翻看
错题集建立以后,要充分利用,定期翻看。将典型错题引用为课中的教学素材,或适当改编形成变式题进行再测试,可较好地提高学生对错题的“免疫力”,提高教与学的成效。
3. 适时优化
翻看错题集或建立新的错题时,有必要对错题按错因、知识点、解法等方面的特点进行重新组合,调整错题的排列顺序,将一些原来显得“零碎”的单个错题联结成错题题组,并适时增删同类或变式习题,修正补充“错因分析”、“教学建议”等内容,达到优化“错题集”的目的。可使错题集的结构越来越合理、更加系统和有序,其应用价值也会越来越大。如下案例就是一类坐标曲线题错题解法的归纳及拓展。
例4 (2012.1-台州市期末高三生物卷·44(II))研究人员利用番茄植株进行了两组实验,实验一、二的结果分别用下图的甲、乙表示,图乙表示一个种植有番茄植株的密闭容器内O2含量的变化,据图分析:
(1)番茄植株光合作用释放的O2量和细胞呼吸消耗的O2量相等的点是 ;
(2)该番茄植株经过一昼夜后,是否积累了有机物? ,理由是 。
【参考答案】(1)B、C (2)无 结束时O2的相对含量较开始时降低,说明植物在一昼夜中总体上呼吸速率强于光合速率,有机物的消耗量多于积累量。
【典型错误】(1)只写出B点或C点; (2)想当然地认为能积累有机物,未正确从图中提取有效信息。
【错因分析】主要是信息误导和审题不明。坐标曲线类习题应紧扣相应的生物学概念、原理,重点对曲线中的“特殊点”(如起点、终点和转折点等)和“同一趋势线段”(如上升段、下降段等)出现原因进行分析。
【解析】对于第(1)小题,紧扣题干中的“密闭容器”和“O2含量的变化”,可得到:番茄植株在24h内光合速率和呼吸速率的动态变化引起了容器内O2含量的变化。图中AB、CD段曲线下降说明容器内的O2含量下降,原因是这段时间内,番茄植株的光合速率<呼吸速率,或只进行细胞呼吸;图中BC段曲线上升说明容器内的O2含量增加,原因是这段时间番茄植株的光合速率>呼吸速率。有了对曲线趋势及原因的正确分析,则可判断出图中的B点和C点为曲线趋势转变的转折点,即此时番茄植株的光合速率=呼吸速率。对于第(2)小题,要判断番茄植株在这一昼夜时间内是否积累了有机物,需要在总体上判断出植株的呼吸速率(消耗有机物)与光合速率(积累有机物)的大小,判断依据即是容器内的O2含量变化,通过比较起点A点和终点D点时容器内的O2含量多少,即A点>D点,进而说明植株在这段时间内O2的消耗多于合成,即呼吸速率>光合速率。
【延伸应用】要提高该类曲线分析题的应试能力,重点进行同类习题的变式训练和解法归纳。高中生物中与本题相关的典型曲线习题有以下几种:
(1) 植物在一密闭容器内一昼夜中容器内CO2容积的变化曲线与光合速率、呼吸速率相对大小的变化(见图A并参考2010年浙江理综卷第29题;见图B;见图C并参考2007年上海生物卷第37题)。
(2) 某种植物非绿色器官的呼吸速率随O2浓度的变化曲线中,需氧呼吸与厌氧呼吸的起点、终点、平衡点、细胞呼吸最弱点(最佳贮藏点)等的判断(见图D)。
(3) 生物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J型、S型曲线)与种群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增长速率、出生率和死亡率等随时间的变化曲线(见图E)。
图E说明:①S型曲线中,在0→K/2时间区间内,种群数量N增大,环境阻力增大,出生率降低,死亡率升高,增长率逐渐降低;在K/2→K时间区间内,种群数量N继续增大,环境阻力继续增大,出生率继续降低、死亡率继续升高,增长率仍然逐渐降低;达到K时,出生率和死亡率相等,种群增长率为0,种群数量在K值附近上下波动。
②J型与S型曲线表示的是种群个体总数量N随时间的变化;图E-甲曲线表示J型增长时的种群增长率(r=λ-1)随时间的变化;图E-丙曲线表示少量个体能迅速适应新环境的种群S型增长时的增长率随时间的变化;图E-乙曲线表示种群S型增长时增长速度(dN / dt)随时间的变化。
附:(2007年全国卷I·3)下列有关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的叙述,错误的是(D)
A. 通常自然界中的种群增长曲线最终呈S型
B. 达到K值时种群增长率为零
C. 种群增长受自身密度的影响
D. 种群的增长速度逐步降低
(4) 一个成熟的植物细胞原生质体在不同溶液中的体积变化曲线,体现植物细胞液浓度与外界溶液浓度的大小变化关系(见图F及附题)。
附:将同一成熟的植物细胞依次浸于蒸馏水、0.3mol/L蔗糖和0.5mol/L尿素溶液中,观察原生质体的体积随时间的变化,结果如图F所示。
①A、B、C曲线中,表示细胞在蒸馏水中的是 ,表示在0.3mol/L蔗糖溶液中的是 。
②ef段的细胞液浓度变化为 。
③试简要分析B、C曲线差异的原因是 。
【参考答案】①A C ②细胞液浓度逐渐升高,最后与外界溶液浓度持平而进入相对稳定状态 ③B表示处于尿素溶液中的植物细胞,C表示处于蔗糖溶液中的植物细胞。尿素分子可被植物细胞吸收缓缓进入细胞液,提高细胞液浓度,当其等于外界溶液浓度时,细胞开始由失水状态变为吸水状态,直至平衡;而蔗糖分子不能被细胞直接吸收,植物细胞在蔗糖溶液中细胞失水,原生质层收缩,使细胞液浓度升高,失水逐渐减慢,直至平衡。
(5) 人体饭后(或运动)一段时间内血糖浓度的稳态与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含量的变化关系曲线(见图G-1及2006上海生物高考卷·23),如图表示午餐以后人体血液中血糖和两种激素浓度的变化,图中曲线a、b、c分别表示( C )
A. 胰高血糖素、胰岛素、血糖
B. 胰岛素、血糖、胰高血糖素
C. 血糖、胰岛素、胰高血糖素
D. 胰高血糖素、血糖、胰岛素
附:正常情况下,人体内的血糖含量维持在80~120mg·dL-1。如图G-2表示在运动前后血糖的变化。下列叙述正确的是(B)
A. 运动初期,血糖浓度下降,主要是由于血糖进入细胞,通过呼吸产生乳酸、ATP造成的
B. 在1.8~4.5 min内,血糖浓度上升,这种变化满足了运动时机体对能量的需求
C. 在4.5~5 min内,引起血糖变化的是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协同作用的结果
D. 9 mim后血糖逐渐恢复到运动前水平,与肌糖元和非糖物质的转变有关
4. 及时应用
收集错题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下次不犯同样的错误,或尽量减少类似错误的发生。所以,通过“再应用”对有关知识点的易错点进行适时强化是必要的,“再应用”的手段主要是教师通过将易错点引用到复习教学中,或引用、改编成一些典型错题让学生再练习,将取得理想的减少错题的效果。
5. 相互交流
教师对学生的同一错答情况的原因分析往往是不同的,这与不同教师的教学经验有密切关系。教师可利用备课组活动、教研活动、学生错题本的批阅、与个别学生的面批交流等机会,了解学生对错答原因的分析和见解。这种做法对于找到真实的错因、把握更好的纠错方法是非常有益的。“相互交流”永远是教师成长的一条重要途径。
错题集的价值有时并不在于错题的“错误”,而在于师生从中获得新的启迪。对教师来说,学生的“错误”是机遇、是挑战,更是教育智慧的折射,也不是说有了“错误”很精彩,而是指用了“错误”更精彩,精彩在教师艺术地处理了随机生成的错误,巧妙地彰显了错误的宝贵价值。让错误成为生物复习教学的一个亮点,为生物复习教学添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这也是教师建立“电子错题集”的初衷和归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