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中...

第2节 基因表达与性状的关系

返回

单选多选判断简答全部

  • 第2节 基因表达与性状的关系查看解答

  • 【单选题】关于中心法则相关酶的叙述,错误的是 
    A.RNA 聚合酶和逆转录酶催化反应时均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且形成氢键
    B.DNA聚合酶、RNA 聚合酶和逆转录酶均由核酸编码并在核糖体上合成
    C.在解旋酶协助下,RNA聚合酶以单链DNA为模板转录合成多种RNA 
    D.DNA聚合酶和RNA 聚合酶均可在体外发挥催化作用
  • 第2节 基因表达与性状的关系查看解答

  • 【单选题】2024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美国科学家Victor Ambros和Gary Ruvkun ,以表彰他们发现了微小核糖核酸(miRNA)及其在转录后基因调控中的作用。miRNA 可与靶mRNA部分序列配对并结合,进而引起靶mRNA翻译受阻或被降解,且不同的miRNA 在
    个体发育的不同阶段产生。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Yangzhong Teaching Studio

    A.miRNA在形成过程中需要RNA 聚合酶和核酸酶的作用

    B.miRNA 的产生可能与细胞的分化有关
    C.一种miRNA只可以对一种靶mRNA 进行调节
    D.由于miRNA 的调控作用导致生物体表型发生可遗传变化的现象,属于表观遗传

  • 第2节 基因表达与性状的关系查看解答

  • 【单选题】蛋白D是某种小鼠正常发育所必需的物质,缺乏则表现为侏儒鼠。小鼠体内的A基因能控制该蛋白合成,a基因则不能。A基因的表达受P序列(一段DNA序列)的调控,如图所示。P序列在形成精子时会去甲基化,传给子代能正常表达:在形成卵细胞时会甲基化(甲基化需要甲基化酶的参与),传给子代不能正常表达。下列有关P序列、A基因的叙述正确的是
    Yangzhong Teaching Studio
    A.基因型为 Aa的雄鼠,其子代为正常鼠的概率为1/2
    B.P序列在形成卵细胞时发生甲基化导致P序列发生改变
    C. DNA 甲基化、组蛋白乙酰化会通过影响翻译来改变表型
    D.可通过降低发育中的侏儒鼠甲基化酶的活性来缓解侏儒症状
  • 第2节 基因表达与性状的关系查看解答

  • 【简答题】瓢虫鞘翅上的斑点图案多样而复杂。早期的杂交试验发现,鞘翅的斑点图案由某条染色体上同一位点(H基因位点)的多个等位基因(h、HC、HS、HSP等)控制的。HC、HS、HSP等基因各自在鞘翅相应部位控制黑色素的生成,分别使鞘翅上形成独特的斑点图案;基因型为hh的个体不生成黑色素,鞘翅表现为全红。通过杂交试验研究,并不能确定H基因位点的具体位置、序列等情况。回答下列问题:
    (1)两个体杂交,所得F1的表型与两个亲本均不同,如图所示。

    Yangzhong Teaching Studio

    F1的黑色凸形是基因型为______亲本的表型在F1中的表现,表明该亲本的黑色斑是______性状。若F1雌雄个体相互交配,F2表型的比例为_____

    (2)近期通过基因序列研究发现了P和G两个基因位点,推测其中之一就是H基因位点。为验证该推测,研究人员在翻译水平上分别阻止了P和G位点的基因表达,实验结果如表所示。结果表明,P位点就是控制黑色素生成的H基因位点,那么阻止P位点基因表达的实验结果对应表中哪两组?______,判断的依据是_____。此外,还可以在_____水平上阻止基因表达,以分析基因对表型的影响。

    Yangzhong Teaching Studio

    (3)为进一步研究P位点基因的功能,进行了相关实验。两个大小相等的完整鞘翅P位点基因表达产生的mRNA总量,如图甲所示,说明P位点基因的表达可以促进鞘翅黑色素的生成,判断的理由是_____;黑底红点鞘翅面积相等的不同部位P位点基因表达产生的mRNA总量,如图2所示,图中a、b、c部位mRNA总量的差异,说明P位点基因在鞘翅不同部位的表达决定_____

    Yangzhong Teaching Studio

    (4)进一步研究发现,鞘翅上有产生黑色素的上层细胞,也有产生红色素的下层细胞,P位点基因只在产生黑色素的上层细胞内表达,促进黑色素的生成,并抑制下层细胞生成红色素。综合上述研究结果,下列对第(1)题中F1(HCHS)表型形成原因的分析,正确的有哪几项_________________

    A.F1鞘翅上,HC、HS选择性表达

    B.F1鞘翅红色区域,HCHS都不表达

    C.F1鞘翅黑色凸形区域,HCHS都表达 

    D.F1鞘翅上,HCHS只在黑色区域表达

  • 第2节 基因表达与性状的关系查看解答

  • 【多选题】番茄果实发育历时约53天达到完熟期,该过程受脱落酸和乙烯的调控,且果实发育过程中种子的脱落酸和乙烯含量达到峰值时间均早于果肉。基因NCED1和ACO1 分别是脱落酸和乙烯合成的关键基因。NDGA抑制NCED1 酶活性,1-MCP抑制乙烯合成。花后40天果实经不同处理后果实中脱落酸和乙烯含量的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Yangzhong Teaching Studio
    A.番茄种子的成熟期早于果肉,这种发育模式有利于种群的繁衍
    B.果实发育过程中脱落酸生成时,果实中必需有NCED1 酶的合成
    C.NCED1 酶失活,ACO1基因的表达可能延迟
    D.脱落酸诱导了乙烯的合成,其诱导效应可被1-MCP消除
    71 条 2/15页  首页 [1] 2 [3][4下页 末页